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 > 知识 > 夫妻聊天,是让孩子听话的秘诀 正文

夫妻聊天,是让孩子听话的秘诀

时间:2025-09-19 07:34:09 来源:网络整理 编辑:知识

核心提示

▼点下方播放按钮收听十点主播安东尼朗读音频你有没有发现?我们这届父母,活得实在是又卑微又悲催:小时候,如果我们不听话,父母哪有时间讲道理,一顿打骂完,嗯,立马乖乖立正站好;现在,我们的孩子长大了,他们


▼点下方播放按钮收听十点主播安东尼朗读音频

你有没有发现?我们这届父母,夫妻聊天活得实在是让孩又卑微又悲催:

小时候,如果我们不听话,听话荆门市某某事务所客服中心父母哪有时间讲道理,夫妻聊天一顿打骂完,让孩嗯,听话立马乖乖立正站好;

现在,夫妻聊天我们的让孩孩子长大了,他们要是听话不听话,我们只能像豆腐掉进灰堆里——吹不得,夫妻聊天拍不得。让孩

最后独留自个哑巴吃黄连——有苦说不出。听话

虽然是夫妻聊天玩笑,但不得不吐槽句:现在的让孩孩子,是听话真难教!

这不,最近开学了,和几个家长搭子聚一起聊天。

大家轮番吐起了这个暑假,孩子在家不听话的苦水。

但有个妈妈一脸高深莫测,只听我们说,自己却笑笑不说话。

好奇问她,原来我们被自家孩子的不听话,气得个个翻白眼;

她这个假期,却过得十分舒心。

秉持着“问完她一个,造福你我他”的心理,我们对她连番追问,竟意外收获了一个让孩子听话的超实用方法:


她儿子刚放假那会,也和所有孩子一样——“放虎归山林”,到自家地盘了,咋舒服咋来:

早起晨读,是不存在的;

按时起床,是荆门市某某事务所客服中心不可能的;

先写作业再玩耍,是压根行不通的。

她骂也骂了,道理该讲的也讲了,什么以身作则、苦口婆心、循循善诱,能想到的法子,她都使了。

结果——啥用没有!该啥样,还啥样。


有天晚上,她实在忍不住,在卧室和老公蛐蛐儿子:

咱儿子这样下去绝对废了! 我都能想到,等报完名开学考,肯定两眼一抹黑,上学期学了多少,到时得还给老师多少。

结果,她老公说:

“你错了,咱儿子很优秀!

你别看他表面上在摆烂,其实他有自己的节奏。

他虽然没晨读,但他睡前洗漱会听会英语;

他虽然早上起得晚,但从不熬夜,只是贪睡罢了,假期嘛,也正常;

还有,他虽然先玩再写作业,可他几乎每天都在坚持写。

我们要相信儿子,他不是一个随意放弃自己的孩子。”

她愣住了,因为这些话一点都不像从她老公嘴里说出来的。

直到她老公冲卧室门口眨眨眼,她转头看去:

客厅一盏昏暗的灯光照过来,映出好大一个人影。

她瞬间反应过来,立马和老公一唱一和起来:

“你还真别说,咱儿子确实是这样。”

“是的,所以咱们别担心,他是个心中有计划的孩子。”

“嗯,对,我也相信他。”

直到卧室门口的人影没了,俩人才长出一口气……

从第二天开始,她儿子虽然没有立马“变身”,一夜间从“摆烂娃”化身“自律孩”,但很明显的,开始慢慢约束自己了。

以前一玩起来就要到天昏地暗,现在会给自己设置闹钟,提醒自己几点开始写作业;

早上偶尔醒得早了,还会主动读一会英语。

没想到,她们夫妻俩的一次“明话暗说,正话反说”,竟然真的给孩子带来了改变。


其实,这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中也有相关理论依据:

1、比起“悄悄话”,父母直接说教,更容易激发出孩子的“心理防御机制”

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?

在家里,看到孩子做错事了,你刚一张嘴想纠正他,结果他立马来几句:

能不能别说了! 烦不烦! 我知道! 别管我!

甚至有时候左耳进右耳出,压根不把父母的话当回事。

这其实是因为,当我们在说教时,我们想的是为孩子好;

可孩子却觉得你是在指出他的缺点,你是觉得他不够好。

但父母在聊天时顺口说出的观点,反而会显得更自然。

也就是说,孩子是以一种无防备的轻松状态去听的,也就更容易接受。

2、当父母达成一致,孩子会更容易被影响

心理学中有个词叫“认知一致性理论”。

一句话形象理解,爸妈都说东,孩子很难会往西。

当父母在家庭教育中,对孩子的一些行为的引导上统一观点时,孩子会下意识认可这是对的。

简单说,爸妈观点一致,恰巧又让孩子听到,那么在孩子心里就会是——

“偷听到的话,必定是真理!”


她的话一说完,我们大家若有所思,她反倒卖起了关子:

“你们猜,我之后是不是继续用这招‘背后蛐蛐娃的’方法,然后才让我娃脱胎换骨的?”

我忙问:“难道不是?”

“别急,你先听我说。

那次的事之后,我和老公意识到这是一个不错的方法。

但现实是,我们不可能每天都给卧室留条缝,准备好话题,守株待兔等着孩子往上撞。

一次两次有用,时间长了,别说孩子会怀疑了,我们夫妻俩也‘潜伏’不住啊。”

“那你们是……”

“我俩商量了下,这种方法肯定不是长久之计。

所以,我和老公决定,把聊天的时间、场景、目的放得大一些……”

为了方便阅读,我这里把她提到的方法整理出来:


1、“聊”孩子的优点时,多说些细节

有时候,父母看到孩子的进步和优点,想让他继续保持,那就可以试试夫妻聊天的方式。

比如妈妈说:

我发现咱家孩子最近写作业一点都不磨蹭,注意力特别集中。

爸爸及时附和:“是的,我也发现了。”

不过有几点要注意:

多夸具体的行为,而不是模糊地说句“孩子进步了/特别好”;

把聊的重点,放在孩子努力的过程中。

既可以帮孩子复盘过程,也可以让孩子发现父母在认真看见他的努力;

2、“聊”孩子的缺点时,试试“第三方介入”

发现孩子吃饭时总爱刷手机,换完的衣服也随手丢……

爸爸可以试试主动演“坏人”,也吃饭刷手机,衣服随便丢,当妈妈轻声提醒,爸爸便立马改正。

父母以身作则,一旁的孩子看在眼里,自然会有样学样。

发现孩子最近见人不爱问好,老打断别人说话……

于是妈妈顺嘴聊起别人家孩子:

我发现同事家一小孩很有礼貌,见谁都大声问好,别人说话也会认真倾听……

爸爸附和:

这孩子确实不错,不过咱孩子也不差,上次我同事也夸过咱家孩子有礼貌。

孩子有行为问题,父母说,他可能不会听,但借由“别人的嘴”说出来,反而会帮他强化正向行为。


3、“聊”对孩子的期待时,多给信任,少添压力

爸爸说:

真希望咱孩子期末能考第一……

妈妈打断他:

名次决定不了什么!我觉得只要咱们孩子努力认真地去学了,在我心里就是最优秀的,结果是客观决定的,并不重要。

爸爸说:

也不知道新学期的课程,孩子能跟上不?

妈妈安慰:

别着急,我相信他。他有耐心、又认真,还从不轻言放弃,这些品质,比眼前的什么成绩都重要。


《教育心理学》中写道:

孩子的教育问题,最终都要归结到自我认知和自我引导这两个问题。

父母语言中正向的暗示,就是在帮孩子塑造积极的自我认知。

有了这些正面认知,孩子便能更主动地完成正向的自我引导。


古语有云:“过犹不及。”

听完那位妈妈的分享后,我们其他家长,一个个都跃跃欲试。

不曾想,她立马一盆冷水朝我们泼过来:

方法虽好,但守不好分寸,反而会起反效果。


我们细细听下去,才知道,原来她在使用“聊法教娃”时,也走了不少弯路:

1、三种情况,不适合“藏着聊”

话说有次,她儿子的班主任在群里发了一项任务,因为情况比较紧急,所以需要孩子们尽快完成。

她那天工作忙,给儿子发信息叮嘱了一遍,不放心,又打电话说了次。

结果晚上她下班正开车回家,就看见老师在群里点名批评,说只有她儿子没有完成任务。

她气得要死,进家门一看,她儿子还窝在沙发上玩平板呢。

看她神色不对,她老公问清缘由后,劝她要不找个机会用“聊天法”教教孩子。

她直接拒绝,走过去把儿子叫起身,很严肃地询问完,然后严重批评了他不负责任的行为。

她儿子听完妈妈的批评,也主动道歉,承认错误,主动补做了任务。

所以你看,聊天法虽好,但还是更适用于一些行为习惯方面的纠正。

紧急行为,原则性问题,孩子的主动求助——

第一时间应答,第一时间解决,比“拖一拖,慢慢说”有用,且效率高得多。

2、可以“藏”起来聊,但别“藏”掉真诚

还有个小事:

她说用了“聊天法”后,她儿子的行为习惯改变了很多。

但有次,她和老公却差点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”。

前文分享过,为了解决她孩子玩手机的问题,她专门让她老公扮演过“坏人”,趁机提点,顺便教育孩子。

结果,孩子改变了,父母却没有以身作则。

有天晚上,她和老公在床上一人歪一边刷着短视频,这边“嘎嘎嘎”,那边“嘿嘿嘿”。

俩人正刷得起劲,一道被客厅夜灯拉长的黑影,顺着门缝飘了进来。

俩人吓得“嗷”一嗓子叫出声,就看见门被一把推开,她儿子瞪着眼:

你们当大人的,怎么说一套做一套! 我以为爸爸是真心觉得经常刷短视频不好,结果你俩“狼狈为奸”,骗完我,自己刷短视频刷得起飞。

这下,他俩瞅着对方,都傻了眼。


第二天,儿子还是不理他们,还故意当着他们的面,边刷视频边哈哈大笑。

无奈之下,他俩只能和儿子诚恳道歉:

承认自己的错误;

向儿子道歉父母没有做好榜样;

最后针对实际情况,和儿子共同商量出一个适合全家习惯的玩手机方案。

她说完后,另一位妈妈的总结,让我感触挺深:

其实不是孩子好“骗”,而是“父母聊天”的这种方式,顺应了孩子向好的心。

是呀,心理学家阿德勒早就说过,儿童都有对成功和卓越的追求。

不是我们的方法对孩子起作用了;

而是孩子本身的潜意识也向往成为更好的人,我们的方法,只是做了恰到好处的催化剂罢了。

父母越真诚,孩子才会更配合。

哪怕我们在“聊天”的时候,说到孩子的一些缺点,说到自己的一些期待,只要足够真诚,足够客观,孩子就一定感受得到。


曾仕强老师曾说:

一个人对道听途说来的会深信不疑,孩子亦如此。

真正有作用的教育,一定是自然流动在真实的生活中的。

但说到底:

“聊天”只是术;“传递给孩子正确的三观”方为道。

既是术,便要守好度;既为道,便要真诚、真实为上。

愿我们都做真正有大智慧的父母,把孩子的“说者无意,听者有心”,变为潜移默化滋养孩子心灵和生命的土壤……

与诸位父母共勉!

作者 | 牧青野,教育从业者,家庭教育指导师,青少年学习指导师,已出版《第一性原理学习法》。

主播 | 安东尼,朝鲜冷面下藏着一颗韩国烧烤的心。

图片 | 视觉中国,网络(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

2秒加星标,再也不担心找不到十点君↓↓